为褪去的古色重新上色作文

创作咖 人气:1.57W

当你放下手笔与书本、打开手机、沉浸于网络世界时,莫忘,也许某种传统文化消亡的可能又大了一点;当你吃着在油中无数次翻滚的食品时,莫忘,也许那片艾叶还香着,那叶龙舟还飘着;当你用小刀在某个景点的墙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时,莫忘,你也许在消灭传统文化;当你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时,莫忘,我们的那抹古色,正随岁月淡去。

为褪去的古色重新上色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也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现象蔚然成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还有很多。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键盘打字,而他们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出现了频写错别字,甚至提笔忘字现象,导致了汉字危机。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为何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如此窘境?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文化,我们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沉淀下太深太深的文化,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还有京剧、国画、中医……可如何将这些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呢?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邀请建筑师,来修缮一间安徽的老屋,虽一再强调要保护历史古物,可转眼间施工队就把老屋的大部分给拆了。最后,节目组解释说这是创新,可我认为:创新是为了更好发展,而不是否定既往去另起炉灶。抛开传承,天马行空的创新,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近期大火的《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用创新为经典插上翅膀,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接受、学习,让亿万中国人感受到诗词厚重的生命力,才真正做好了创新与传承的结合。此外,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也紧跟步伐,成为了荧屏上的一股清流。《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重新拿起诗书;《汉字英雄》让人们关注起生活中日日必用的汉字;《中国成语大会》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成语背后的故事。综艺与传承的结合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味道,又不丧失它的原味,这才是最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

我的家乡——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在这里,粉墙、黛瓦、砖雕,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一派古老的徽派建筑群。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传统村落都消失了,而这里却留下了最后一抹古色。此外,还有那延续了600多年的“晒秋”,也为婺源增添了几许古味。金秋时节的篁岭,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大大小小的圆竹盘,里面分门别类地晒着辣椒、玉米、南瓜……红的,黄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最美的古色。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过去,勤劳而纯朴的山里人晒着自家的瓜果蔬菜,也晒着金秋丰收的喜悦。象征着农耕文明的“晒秋”,如今已成为了“最美中国符号”!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去传承;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总有一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找回曾经的光彩。

若我们拿起心中的刷,为褪去的古色重新上色。那么,那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眼前的明天。毕竟,只有传承,才有未来。

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